來源:AC汽車
在當下的后市場,幾乎聽不到任何與“顛覆”相近的詞匯和論調,因為大家都發現了這個行業沒有想象的容易,并且已經沒法用水深水淺的字眼來描述。
如果有心和筆者一起稍作駐足觀察,不難發現當下的汽車后市場,依舊還是百花爭鳴,好不熱鬧。但與以往不同的是,此時的熱鬧是透著蕭條的,激昂中帶著迷茫的。
中小玩家們早已哀鴻遍野,他們顯然不再是主力軍,死得早的或許墳頭上的青草已經兩米高。還沒陣亡的日子也并不好過,融資環境已經越發惡劣,各種概念已經用盡,2VC策略早已被摸透,偏偏又遭遇銀根緊縮,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
不過這倒也便宜了一些新晉玩家,趁機收編陣亡企業的員工,HR們早早的就完成了全年的績效。也有些新玩家,初生牛犢不怕虎,發展沒多久已經和投資機構簽上了對賭協議,仿佛有“拼多多”般的勢頭,希望不要成為第二個XX修車。
當然,巨頭們是該入場了!去年兩家巨頭一前一后地召開新聞發布會還記憶猶新?,F場富麗堂皇,豪車接送,場面氣派倍有面子,豪言壯語也顯得挺有決心,但業務發展進度卻相距甚遠。一家似乎已經杳無音信,另一家又是賣配件賣新車,又是賣系統,已經不是小步快跑的速度了。執行力確實是任何企業永恒的話題,差異之巨大也可見一斑。
過了大半年,馬路對面的另一個巨頭終于也擺脫了過去的陰影,做出大手筆的操作,動作是慢了點,但總算是從襁褓中邁了出來。對比隔了幾個路口的另一家巨頭,雖然也在接連收購,但似乎依舊略顯萌新。此時的焦慮并非來自公眾號,而是TOP企業開始合并,再不行動怕是要死于襁褓之中。
至此,行業梯隊開始發生變化,但是寡頭依舊沒有出現,可惜這并不能帶來太多的幻想。各家都能說自己的數據美,潛力大,但是誰也說不清占了多少市場份額,誰也無法拍胸脯保證一些什么,也未必有人知道終極解決方案。因為后市場還是那個后市場,正如同你大爺還是你大爺,一直都不曾改變。
所以這些年下來除了雞毛,留下來最多的還是從業者的感慨萬千。
1、汽車后市場不是投機之地
后市場創業潮始于2012年,興于2013年,發展至今已經第七個年頭。期間熱度都不曾衰退,以市場之巨大,無寡頭,機會多之誘惑吸引不少創業者和資本不斷入場。但是面對錯綜的價值鏈以及諸多行業要素的缺失、混亂和離散,真正能沉下心來著手改進行業,提升行業效率的企業并不多。
基本都是停留在商品流通環節,畢竟這是離現金最近的選擇,倒也不難理解。但是僅僅就憑交易規模想證明企業在行業中的價值,而不去關注行業本身的效率,也不考慮為行業帶去價值,就算天量的交易規模,也不足以建立起真正的行業壁壘。這樣的投機意識并不在少數。
當然,典型的投機還有很多,就算2VC的行為也可以美化成為了更好的生存,更普遍的是期望能在這個行業快速收割,奔著每年融一輪大的,三年后直接上市??上吣赀^去了,昔日的傳統巨頭都未能占據多大的江山,更沒見到任何新晉的寡頭。人們只愿意接受希望看到的現實,而現在是不堪入目的。
所以要投機,不要選擇汽車后市場,也是對這個行業最起碼的尊敬。
2、需要更多的關注需求方
根據筆者的不完全觀察統計,目前在業內有一席之地的玩家基本都是經營后市場多年并且借助互聯網快速發展的企業,或者是本身就是有一定規模的傳統企業。而典型的行業后來者除非已經支付大量學費,不然基本已經淡出人們視線。這里有很大的原因是資本需要套現,不會給企業預留太多的時間用來深根細作,更重要的是這些后來者并沒有沉下心來關注需求方以及行業本身。
這些現象無處不在,舉例再提“賣貨”。做汽配生意的企業,喜歡把汽配供應鏈說成是后市場的血液,但在給門店供血的時候,怕是沒有考慮過門店的血型是否配對。
根據最近某調研機構的調研報告,線上采購至今依舊不超過三成,至于具體原因也非常清晰。
這些顯而易見的問題,事實上近幾年已經開始意識到,并嘗試著解決。不少企業并不是不擅長電商等各種信息化手段,卻僅僅只是實現了線上可以購買配件,所以對于更多的終端而言,也僅僅只是多了一個可以選擇的采購渠道,也絕不會是唯一的采購渠道。
雖然這里確實也有行業本身的一些詬病,但也確實未曾見到有任何企業站出來嘗試著去解決。當然也有慶幸的一面,至少在當下的后市場,幾乎聽不到任何與“顛覆”相近的詞匯和論調,因為大家都發現了這個行業沒有想象的容易,并且已經沒法用水深水淺的字眼來描述。
想起有不少后市場企業的Slogan是圍繞服務車主和門店的,不知幾年過去了,是否還記得當時的初心?
作者 異教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