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后市場張杰
先解釋下兩個隱喻的概念:黑天鵝事件,是極其罕見的、出乎人們意料的風險?;蚁J录?,是太過于常見以至于人們習以為常的風險。(百度百科)
通俗點的解釋:黑天鵝事件,從來都不覺得它會發生(原來人們概念中天鵝是白的),它卻突然發生(突然有個黑色的天鵝活生生的在你面前),改變整個行業格局。比如,滴滴出現之于打車。
灰犀牛事件,是你看到他離你非常遠(但看的到,就像一頭灰犀牛,平淡無奇),覺得它對你完全形不成威脅,但是當它跑過來的時候,你發現它的勢能非常大,沖到眼前以摧毀性的方式把你的行業給滅了。比如,永輝超市之于傳統超市。
后市場的黑天鵝們終究沒有到來
一個個的互聯網造富神話讓后市場的人們都去努力的尋找黑天鵝。期盼一個黑天鵝出現立馬改朝換代,隸數一下我們經歷的各類“偽黑天鵝”吧。
汽車后市場
團購(美團模式):將商家線上化,進行導流。用戶在修車品類上因為信任問題大于價格敏感度,嘗試成本過高,因此用戶很難經常去線上切換選擇店面。
網購配件到店安裝(最初的京東、途虎模式):用戶在電商平臺采購配件,到指定的店面安裝。平臺給店面支付安裝費。讓店面蛻變成了一個安裝工具,B端不接受這個模式。
上門服務(洗車、保養):因為效率和成本問題,該品類成了雞肋產品。只有很少數的價格不敏感、時間敏感的用戶愿意用高出到店價格購買。
純汽車零配件電商:就是配件電商。做個電商網站,將修理廠和配件商都拉到線上交易。
共享洗車:去年趁著共享大潮起來的概念,當時我寫文反對過,挨了不少板磚,現在數據和結果應該已經出來了。
最初每個模式都是以黑天鵝的角色出現,但是在殘酷的行業大雨面前,黑色被洗光了。
為什么后市場很難出黑天鵝?
不得不承認一個事實,創造一個行業黑天鵝這個事情本身就是個小概率事件。但也有些規律可循:
1、商品簡單。
比如,書籍、衣服等標品、打車等服務、餐飲券這些都是相對標準的產品。通過技術手段可以很容易改變原來的交易方式和結構。
2、產品的服務比重或依賴服務人員決策的比重比較低。
打車也是相對簡單,只要開車熟練,整個過程司機只要不犯低級錯誤,換個司機產生的服務差異性并不大。包括產品買賣,客服多叫幾聲“親”,對購物產生不了特別大的影響。
3、底層技術未得到大規模認知普及前,已經有商業化應用快速出現
比如,區塊鏈技術,在中國大媽們還不知道之前,有一大批熟悉區塊鏈的通過比特幣等賺的盆滿缽滿。汽車行業至少現在不存在,新能源、無人駕駛、車聯網都是商業還沒做起來,已經成為行業的顯學。這類技術的成熟運用,最有可能造就的就是未來的灰犀牛。
行業的灰犀牛們如何到來?
在一個行業拐點很近、競爭力很弱的環境下,最容易出現的就是灰犀牛了。
第一頭灰犀牛:融合供應鏈、汽服終端的綜合體
后市場在各個細分領域的細分試錯后,大家的共識已經形成。用前面的一個朋友的話說:“最終打敗零配件商的絕對不是零配件”。
這個共識就是,最終細分領域的邊界會很快消融。獨立的配件商、汽服商都會消失或以某種形式融合。就想永輝超市的新物種,將生鮮、餐飲、外賣都融合在一起,這在之前是完全不相干的業態,搞生鮮零售的不懂餐飲,搞餐飲的不懂外賣。無論從坪效、人效等分析都是讓人看不懂的生意。而恰恰是跨界整合能力、技術滲透能力、組織匹配能力讓這種有機整合成為可能。
因此,在后市場持有汽修店都沒干好,憑什么再去干汽配。這句話,對也不對。用傳統的方法論去看,這樣去做一定是思路一條。但是,融合的最大好處是產業效率的總體提升,好比永輝超市通過整合,將生鮮庫存能夠快速消化為餐飲和外賣的產能。是整個產業鏈的效率提升。是從上帝視角的重構才有可能完成這種創新。
第二頭灰犀牛:新能源車的普及
相信這也是共識,不管哪天都會到來。新能源車導致人們在車保養、維修上不僅是維修品類的變化。還有能源使用、供給等方面的變化。
新能源車已經是富豪俱樂部游戲。各方大資本和資源進場,就看后市場如何從新車入口開始完成重構。這是后市場能夠在4S店陰霾下的一次,從新車入口重構的機會。
第三頭灰犀牛:無人駕駛
無人駕駛帶來的最大變化是物權的變化。也就是汽車所有權、使用權、分時權利轉移。這些變化對商業的重構影響幾乎可以說是一個全新的行業。
一個正在靠近的灰犀牛式危機對一些人來說是可怕的災難,對于另外一些人來說,可能就是一次機遇。---《灰犀?!?/p>